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最后,给年轻人留下了经典的名言——“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” 。可能每个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太一样,不过对于其中的一个释义“求知若饥,虚心若愚”我还是蛮认同的。

       作为策展人,我觉得这也需要烙印在我们的心底,成为我们身上的一种特质。因为我们需要经常接触新的领域、新的内容和新的观点,而且往往会有一种感慨,知道的越多越感觉自己无知。当然,求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,让大众能够有效地理解并接收到我们想要传递的思想与方法,而这种深入浅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就是策展人的设计观。

       在说设计观之前,我想先聊一聊世界观与方法论,因为我觉得设计观其实就是策展人所具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。

世界观是什么?

       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。

方法论是什么?

      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。

       概况地说,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“是什么”的问题,而方法论主要解决“怎么办”的问题。那么,对应策展设计而言,就是先要去了解每个展览要展什么,然后转化为策展的语言与表达,最终向受众呈现和传递展览的核心理念与内容。

       说的文艺一点,设计观可以理解为

观想·境界

观想,即设计表达,是解读、思考和表达方式,是观念、经验和理解在人心灵上的投影。

境界,即设计呈现,可以通过展览构造一幅画卷,创造更多“眼见之外”的风景。

       如何来落实这如桃花源似的设计观呢?深入浅出要怎么做呢?我觉得要经历三个步骤:建构、解构和重构。

1.建构

       在开始一个项目的时候,我们需要学习和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,作为设计前信息的原始积累。基于这些信息,我们逐步从策展的不同层面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信息群落,慢慢浮现“看山是山”的轮廓。从内容策划的层面,我们要建构一个个事件,联系起一个个故事。就好像历史记载有正史,也有野史,需要我们能够把这些故事都串联起来;从空间设计的层面,我们需要构建创意的起点,比如设计一个关于光的展区,我们既要研究它理性的一面,也要体会它感性的一面,原理、个性、寓意……;从展教的层面,我们需要去观察世界,然后建立起联系,寻找到规律,比如我们观察生活当中的交通工具,发现轮子都是圆形的。

2.解构

       这是一个“看山不是山”的过程,看似很简单,只需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,但是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很难发现或突破思维定式。如何找角度呢?有的时候需要我们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身处其中体会新的感悟。有的时候又需要我们断开联系,用“旁观者清”的方式重新审视。比如,内容策划在建构出来故事和事件后需要解构的是语境和背景;空间设计解构的是角度,看到的是一束白光在穿过三棱镜后呈现的彩色光谱;展教设计解构的是固有的框架与联系,斩断轮子→圆形的已有连接。

3.重构

       展览的特质在这个部分充分地彰显,犹如一本小说翻拍成电影,导演需要用电影的语言演绎他脑中建构和解构原著的故事情节,策展人则是要用展览的方式和技术向观众传递主题理念,达到“看山仍是山”的境界。比如,内容策划下笔的不仅仅是故事和语境,重构更重要的是体现情感;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墙面、地面、顶面,重构的是规划空间的方法,比如用光谱和路径来分隔空间;展教设计不仅仅是告诉你圆形轮子保证车辆平稳行驶的原理,而是提出逆向思维,如果是方形的轮子是否也可以平稳行驶?若是不行,那在什么样的地面上可以呢?它所重构的是探索和创新的方法。

       对策展人来说,建构很容易,很多时候其实只是工作量的事情,而关于重构有点偏向于技能的使用,水平高低取决于技巧和经验。在三个步骤里,解构是最难的一个部分,因为我觉得这需要天赋,得要有一种灵性,而策展中境界的层次主要从这里拉开。